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协同发展,5月13日和5月15日,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以“时空对话:文化与自然的交响”为主题,前往广西民族博物馆、昆仑关旅游风景区开展新闻采风实践。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实践创作,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与新媒体专业素养,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媒体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5月13日和5月15日,学生分别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与昆仑关旅游风景区。在民族博物馆,丰富的文物与多媒体展示提供多元素材,同学们在讲解员引导下了解民族文化,通过拍摄、记录、采访等形式积累素材,在历史文物与现代镜头的“时空对话”中,探寻文化传承的新媒体表达路径;在昆仑关,同学们参观了战略遗址和战役博物馆,细览珍贵文物,聆听战役讲解,用镜头记录战壕遗址与珍贵文物,在红色遗址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共鸣中,感悟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内核。
(同学们在听讲解员讲解)
此次新闻采风实践不仅拓展了同学们的专业视野,更启发了其将文化元素融入新媒体创作,是一次极具价值的实践体验。参与采风同学分享道:“博物馆拍摄非遗技艺时,深刻体会到新媒体传播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镜头成为连接古老技艺与现代观众的‘时空桥梁’;而在昆仑关的学习,更让我意识到红色文化创新表达的紧迫性,自然地貌与历史遗迹的交融,需要我们用新媒体语言奏响‘文化强音’。这些经历不仅激发了创作灵感,也明确了作为新媒体人的责任与使命。”活动中同学们用专业视角挖掘广西民族文化素材,记录特色建筑,学习民俗知识,体会红色文化,积累创作灵感,对新媒体创作实践极具价值,收获颇丰。
(图二:参与采风活动的同学接受采访)
新闻采风实践课程紧密贴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将课程理论融入实地调研与创作中。实践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文化现场,既能提升文化素养与选题策划能力,又能在技术应用中深化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理解。这种“以践促学”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文化传播、内容创作等工作奠定基础。
(同学们在认真积累素材)
近年来,广西外国语学院始终秉持“实践育人”理念,持续深化教学模式创新。学校积极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实践机会;同时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将行业需求融入课程体系。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此次以“时空对话:文化与自然的交响”为主题的新闻采风实践,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育人”的成功探索。它不仅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与技术实操中提升专业素养,更为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积累经验。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实践为桥梁,培育更多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全媒体人才。
(广西民族博物馆采风大合照)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采风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