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推进实践教学,促进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用紧密相连,增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对所学领域的直观感悟,同时拓宽学生视野,培育开放包容的思维及跨文化适应能力,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全体师生,在5月13日与15日,分别前往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市昆仑关旅游风景区,开展了主题为“时空对话:文化与自然的交响”的新闻采风实践。
5月13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同学们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启新闻采风实践。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细致观察记录,深入感受广西山水文化魅力。在这里,同学们直观领略到广西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融合之美,了解到了广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众多绝美景观,如标志景观桂林象鼻山、2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取景地漓江兴坪等尽显地域特色的展厅。还学习到如何从专业视角捕捉特色文化,为后续的新媒体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对地域文化传播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
(讲解员讲解广西自然美景和文化景观)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内,同学们聆听了民族服饰文化交融与传承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在民族文化中,服饰是独特标识,比如瑶族虽无本民族文字,却以刺绣传承文化,其帽子上的刺绣图案兼具装饰性与象征意义,是文化延续的重要方式。同时,讲解员提到高山汉族迁徙至岭南地区后,与少数民族混居,服饰文化深受当地少数民族影响。通过对民族服饰文化中传统与融合交织的深入了解,同学们见证了民族文化间交流融合的历程,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 讲解员讲解民族服饰文化交融与传承)
在民族博物馆的门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同学们积极对来参观的外国友人进行采访。外国友人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并表示若有机会,会邀朋友一同再来领略中国文化。此次在民族博物馆的新闻采风实践,同学们收获颇丰。一方面,深入认识了广西多元民族服饰文化的内涵、传承与交融,拓宽了文化视野,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另一方面,在采访实践中锻炼了沟通与采访能力,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对参观的外国友人进行采访)
5月15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师生们来到南宁市昆仑关旅游风景区进行新闻采风实践。昆仑关旅游风景区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昆仑关战役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战役博物馆为本次采风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这些遗迹和场馆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成为了人们追忆历史、纪念英雄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师生们可以亲眼目睹那些见证了历史沦桑的古迹,感受到那个时代革命先辈们的英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场内景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同学们走进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抗战厅、战役厅。这些展厅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包括了各种武器装备、文献资料以及战时的个人物品,这些珍贵的实物和图片资料,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历史的机会。此外,博物馆还通过逼真的场景复原,如战壕、掩体以及战斗场景的再现,让师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岁月的艰辛。通过这次参观,师生们不仅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还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讲解员讲解昆仑关战役)
师生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使用摄影设备记录下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在参观过程中,他们围绕着引起他们好奇的点与讲解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他们不仅了解到昆仑关战役的相关内容,更通过文物、遗址等真切感受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英勇精神。他们沿着那些先辈们曾经英勇战斗过的地方,亲身感受着那段充满激情与牺牲的历史。通过这样的实地学习,师生们更直观地了解到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讲解员讲解桂南会战和桂柳会战)
此次“时空对话:文化与自然的交响”新闻采风实践圆满收官。同学们在民族博物馆探寻民族特色文化,感受各民族服饰背后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底蕴;在昆仑关旅游风景区循着历史的足迹,从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故事中感悟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同学们将把多元文化感悟与红色精神融入专业学习创作,以匠心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践行新时代媒体人的使命担当。
(师生们的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