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地域实践激活传播能量,国际化人才培养再提速 ——国际传媒学院持续推进“China+国际青年传播计划”系列教学品牌活动

时间:2025-05-19 来源:国际传媒学院

为深入推进“China+国际青年传播计划”教育教学实践品牌工程,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传媒学院于2025年5月组织实施了三项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传播实践活动,包括赴港采风研学行动、“声织经纬 光溯匠心”2025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优秀作品展以及“经典咏流传 文脉启新声”毕业展演活动,以实践育人和文化交流为双轮驱动,为青年学生搭建起提升专业能力与国际传播素养的多元表达平台。

赴港采风:在文化坐标中重构传播语境

5月10日至16日,学院组织50余名师生奔赴香港,围绕“融合·创新·传播”主题开展为期七天的专业采风活动。活动结合文化观察、专业实践与创意思维,为学生提供了接触行业、拓宽视野的机会。团队走访了香港新闻博览馆、PMQ元创方、邵氏创意中心等极具行业代表性的地标性场所,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短视频采制、新闻演播、电影配音与文化访谈等系列实践任务,以多模态传播手段理解区域文化,提升全球传播能力。

师生还深入香港恒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围绕传播学、翻译、新闻技术等主题,与香港恒生大学教授团队就跨文化传播路径、青年传播主体角色展开探讨,并实地参观恒大校园、新闻演播实训室等教学场所,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对传媒教育国际生态的感知。


不同于以往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此次跨地域调研突出“现场感”“实战性”与“协作式”体验。在香港新闻博览馆,同学们身临其境模拟突发新闻播报,借助AR技术重构百年传媒发展图谱;在PMQ元创方,师生深度接触香港本土文创空间,近距离体验本地匠人精神,探索“新媒体+”背景下的创意转化机制;在邵氏创意中心,采风团队直击电影工业流程,开展微电影创作活动,用镜头讲述一个个青年视角下的“香港故事”。自由采风环节中,学生分组探访维多利亚港、太平山顶与老式居民楼等城市空间,从城市景观、历史变迁与生活场景中汲取创作灵感,通过影像叙事实践多角度的文化呈现。

优秀作品展:以声音叙事致敬匠心表达

5月13日下午,“China+国际青年传播计划”教育教学实践品牌工程系列活动之“声织经纬 光溯匠心”——2025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优秀作品展在学院隆重举行。本次展演既是毕业创作成果的集中呈现,也是学院推进“项目式教学”与“产教融合”理念的重要实践。

广西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周瑞超,广西外国语学院督导团总督导、欧美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宋亚菲教授,广西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   罗成,国际传媒学院领导班子以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们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作品集中展现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在语言驾驭、文化解读、内容策划、技术执行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每一件作品不仅呈现了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与声音表现力,更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文化表达的创造力追求。

活动现场还邀请了论文指导教师对作品指导过程进行回顾、点评,围绕选题意识、传播策略与技术完成度展开系统梳理,进一步打通了“教学—创作—展示—反馈”的完整闭环,也为学生步入传媒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展演:以“新声”回应时代,以“经典”启迪未来

5月16日晚19:30,国际传媒学院在学校礼堂举行“经典咏流传 文脉启新声”2025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展演。本次展演是“China+国际青年传播计划”教育教学实践品牌工程系列活动之一,也是202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子四年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与青春谢幕。

展演作品以中华经典为核心创意来源,涵盖情景播讲、声画叙事、配音演绎、中英双语音乐剧等多种形式,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也有对社会议题的青年思辨。现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不仅展现了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也传递了新时代传媒青年对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责任的深刻回应。

聚焦国际化视野,赋能青年传播力

一直以来,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传媒学院致力于打造开放、多元、融合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建设“China+国际青年传播计划”教育教学实践品牌工程,持续推动“课程国际化—实践项目化—成果实效化”的三位一体发展路径。

此次系列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国际传播思维与专业实操能力,也有效提升了学院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未来,学院将继续依托“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多语传播生态,强化国际合作机制,拓展教学交流路径,为构建具有中国立场、国际表达、青年话语的新时代传播格局贡献高校力量。

一审:林永红 二审:王新龙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