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传媒学院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恋爱问题引发的心理危机时有发生,对学生的学业、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小A同学(化名)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小A同学为学院大二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在入学后不久与同专业的小B同学确立恋爱关系。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在学业规划、生活习惯等方面出现了较多分歧,频繁发生争吵,最终导致感情破裂。小A同学在分手后陷入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出现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学习成绩大幅下滑等问题,甚至产生了自我否定和自我伤害的念头
一、问题分析
(一)心理层面
小A同学在恋爱关系中投入了较多情感,分手后,其情感上的依赖突然缺失,导致心理上产生强烈的空虚感和孤独感。长期的争吵和负面情绪积累,使其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自我认知出现偏差,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加之其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向他人倾诉和寻求帮助,使得负面情绪无法得到及时宣泄和疏导,进一步加重了心理负担。
(二)学业层面
失恋带来的情绪波动严重影响了小A同学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明显下降;课后,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多次缺交作业的情况。由于无法及时调整状态,学习进度被打乱,一些课程出现挂科风险,对其学业自信心造成了二次打击。
(三)社交层面
小A同学在分手后逐渐封闭自己,减少了与同学、朋友的日常交流和社交活动参与。她害怕面对他人询问恋爱状况,担心被同情或议论,从而选择自我孤立。这种社交退缩行为不仅使她失去了从朋辈群体中获取情感支持和帮助的机会,还进一步加剧了其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解决思路与实施办法
(一)建立信任关系,开展心理疏导
辅导员第一时间主动与小A同学进行私下约谈,以温和、关切的态度倾听她的遭遇和内心感受,让她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在约谈过程中,辅导员不急于给出建议或评判,而是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小A同学倾诉,引导她将内心的痛苦、委屈和困惑宣泄出来。帮助小A同学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引导她正确看待失恋这一事件,认识到失恋是人生中可能经历的正常情感挫折,并非个人价值的否定。同时,通过放松训练、冥想等方式,帮助小A同学缓解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改善睡眠和情绪状况。
(二)制定学业帮扶计划,助力学业恢复
辅导员与小A同学的各科任课教师取得联系,详细说明小A同学的情况,共同分析她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根据任课教师的建议,结合小A同学的实际情况,为她制定个性化的学业帮扶计划。计划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的学习进度安排以及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例如,针对她在专业课程中理解困难的部分,安排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她结成帮扶对子,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为她制定每天的学习时间表,督促她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找回学习节奏。
(三)组织社交活动,重建社交支持网络
辅导员鼓励小A同学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以及班级集体活动,为她创造更多与同学交流互动的机会。在活动前,辅导员提前与小A同学沟通,帮助她做好心理准备,缓解她对社交活动的抵触和恐惧情绪。在活动中,辅导员安排一些性格开朗、友善的同学主动与小A同学交流合作,引导她融入集体氛围,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和集体的温暖。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辅导员及时与小A同学的家长取得联系,详细告知家长小A同学在学校的恋爱心理危机情况以及目前采取的干预措施。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定期向家长反馈小A同学的进展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现状。同时,了解小A同学在家中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以及以往应对挫折的方式,以便更全面地制定帮扶策略。
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小A同学的心理状态,给予她足够的情感支持和鼓励。鼓励家长与小A同学进行坦诚的沟通,引导她正确看待恋爱和挫折,帮助她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节假日期间,建议家长多陪伴小A同学,带她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或家庭聚会,丰富她的生活体验,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家长要与学校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共同助力小A同学走出心理危机。
三、经验与启示
(一)加强恋爱观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恋爱观尚未完全成熟。通过开展恋爱观教育,如开设相关主题的思政课程、举办恋爱心理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让他们认识到恋爱中的责任、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学会理性对待恋爱中的挫折和问题,提高自身的情感管理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有效预防恋爱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构建全方位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
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心理健康普查、日常观察、学生干部汇报等多种途径,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危机风险的学生。加强对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敏感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整合学校心理中心、学院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家长等多方资源,形成联动机制。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够迅速启动干预程序,为学生提供及时、专业、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支持。同时,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后续跟踪和评估,确保学生能够真正走出心理危机,恢复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