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传媒学院:以 “三下乡” 为纽带 产教融合赋能红色实践教学

时间:2025-07-15 来源:国际传媒学院

7月13日上午,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传媒学院以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组建“薪火映媒”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团,走进南宁市武鸣区城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夏黄渡口狙击战遗址,开展“追寻先烈足迹,赓续红色薪火”主题实践教学活动。此次活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传媒专业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实地探访+专业实践+现场教学”的产教融合模式,让学生在沉浸式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厚植爱国情怀,实现“思政育人”与“专业育才”的双重目标。​

实践教学首站:烈士纪念碑前的“沉浸式思政课+影像记录课”​

活动伊始,实践教育团直奔黄学汤、黄享照、黄学洄、黄理泰、黄廷羲、覃源俊六位烈士纪念碑,开启首场“实景化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们不仅以“学习者”身份参与追思仪式,更以“传媒从业者”身份开展专业实践——新闻采编方向学生手持采访本,记录纪念碑碑文细节与现场氛围;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学生架起摄像机,用镜头捕捉队员列队、国歌高唱、静默默哀的庄重瞬间,将“红色仪式感”转化为影像教学素材。​

“当镜头对准纪念碑时,我不仅要考虑构图与光影,更要思考如何通过画面传递先烈精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23级学生李同学表示,这种“在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的模式,让专业知识有了“情感温度”。在领队老师带领下,全体成员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肃立默哀致敬先烈,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在历史现场实现深度交融。​

现场讲解课堂:把“红色故事”转化为“专业教学案例”​

默哀结束后,胡荣鑫老师以“烈士英雄事迹”为教学切入点,结合传媒专业“故事化叙事”教学要求,为学生们逐一讲解六位烈士的革命历程。“十七岁烈士黄学洄的故事,如何用新闻特写的手法呈现?‘舍生取义’的精神内核,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打动读者?”胡老师在讲解中融入专业提问,引导学生从“倾听者”转变为“内容创作者”,将红色故事转化为可落地的专业作业。​

随后,陈海芳老师围绕武鸣区城厢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板,以1949年夏黄渡口狙击战为教学案例,开展“红色历史题材采编”专题教学。她结合传媒行业对“历史题材内容创作”的需求,详细拆解战斗背景、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指导学生梳理“新闻线索”“叙事逻辑”“价值提炼”的创作思路,让学生明确“如何将历史事件转化为符合传播规律的优质内容”,实现“产业需求”与“教学内容”的精准对接。​

专业实践收尾:用传媒技能诠释“红色基因赋能乡村发展”​

活动尾声,实践教育团在夏黄村村口、夏黄渡口狙击战简介碑前开展“专业成果输出”环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课堂所学的摄影、短视频创作、新闻写作等技能,完成“红色遗址与乡村新貌”主题作品创作——有的小组拍摄“纪念碑与村庄民居同框”的摄影作品,展现“红色记忆”与“乡村振兴”的时空对话;有的小组采访当地村民,记录夏黄村传承红色精神的鲜活故事;还有小组制作短视频脚本,计划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夏黄渡口的英雄事迹。​

此次实践教学活动,是国际传媒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学院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核心素材,把传媒行业对“红色题材内容创作”的要求融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理解行业需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走进红色遗址’,更要让他们‘用专业讲好红色故事’。”国际传媒学院负责人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完善“课堂教学+实践实训+产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产教融合成为赋能学生成长、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纽带。​

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既提升了专业能力,又加深了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未来将以手中的笔与镜头为工具,创作更多优质的红色题材作品,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让红色薪火在青年一代中代代相传。

一审:林永红 二审:王新龙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