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银铃教师徐一林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深厚的专业积淀,来到学校国际传媒学院,以教学督导为核心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经验优势,为学院年轻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校园里当之无愧的 “示范引领者”。
精准督导,把脉课堂明方向
学期伊始,徐一林便制定了全面的听课计划,将督导范围覆盖国际传媒学院多门核心课程,从李雪晴老师的《中外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到农利翔老师的《全媒体新闻采访》,再到廖守欢老师的《新闻学概论》等,涵盖新闻传播、新媒体技术、播音主持等多个专业方向。在听课过程中,他始终以严谨细致的态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互动、学生反馈等多维度观察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细节。
针对每一位授课教师,徐一林都能精准捕捉教学亮点与不足。他发现马倩老师在《融合新闻学》课程中,能够脱稿讲解定义原理,并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度分析,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农利翔老师在《全媒体新闻采访》课上,深入浅出解读 “深度报道”,还能针对性点评学生作品,教学实用性强;李雪晴老师备课认真,课件新颖丰富,尤其在《中外新闻传播史》课堂中,巧妙融入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学科社会价值,进步显著;廖守欢老师则善用 “UMU” 平台,实时评价学生作业,案例教学灵活高效。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少数教师 “照本宣科”、案例陈旧过多、课堂互动不足等,他也毫不避讳,客观记录并梳理,为后续指导提供精准依据。
靶向指导,赋能教师促提升
徐一林深知,督导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教师成长。在梳理完听课情况后,他通过一对一交流、小组研讨等多种形式,为年轻教师提供靶向性指导。对于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师,他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现代教育理念,推荐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多样化教学形式,分享如何通过互动设计激发学生参与感;针对案例选择不当的问题,他强调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时效性特点,建议教师关注行业前沿动态,筛选鲜活、典型的案例,并控制案例数量,确保原理讲解透彻;对于在教学创新上已有尝试的教师,如廖守欢、李雪晴等,他给予充分肯定,同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具特色的精品课程。
此外,徐一林还特别关注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以自身经历为例,向年轻教师传递 “备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位学生” 的教育初心,引导他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价值观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与职业理想。
建言献策,推动教学提质效
在做好个体教师指导的同时,徐一林从学院整体教学发展角度出发,积极建言献策。他发现部分年轻教师在教学理念更新与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短板,便建议学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学总结会与教师培训,邀请专家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鼓励教学创新与改革;针对部分教室电脑设施陈旧、课件字母模糊不清的问题,他多次向学校反映,呼吁尽快改善教学硬件条件,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徐一林的示范引领与积极推动下,国际传媒学院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也不断提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银铃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年轻教师成长道路上的 “引路人”,为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