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媒学院:以督导为引探教学改革新路径,多举措打造高质量课堂

时间:2025-07-28 来源:国际传媒学院

2025年春季学期已落下帷幕,国际传媒学院督导员吕智胜围绕教学质量提升开展系列督导工作,在全面掌握教师授课情况的基础上,精准梳理教学亮点与不足,并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教学改革典型做法,为学院打造优质课堂、培育优秀教师注入新动能。

本次督导工作覆盖学院12位教师的14门课程,涵盖《新闻编辑》《融合新闻学》《播音创作基础》等多门核心课程,涉及大部分年轻教师及个别中青年教师。从听课情况来看,多位教师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的教学思路。其中,李幸芷、马倩、农利翔三位年轻教师及谭雁老师的课堂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对教材内容娴熟于心,授课过程流畅自然,不仅能精准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还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深度结合,有效提升课堂吸引力与知识传递效率。以李幸芷老师的《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为例,她通过现场示范、学生实操点评、行业经典案例拆解等方式,打破传统理论讲授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快速掌握播音技巧,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革新方面,学院鼓励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跳出“照本宣科”的局限,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理论与最新行业动态。例如,在《新媒体概论》《媒体创意与策划》等课程中,教师需结合当下热门的AI生成内容(AIGC)、元宇宙传播等新趋势设计教学案例,将ChatGPT在新闻策划中的应用、AI图像生成技术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实践等前沿内容融入课堂,让学生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与时效性。同时,学院推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借助线上教学平台搭建“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拓展”的闭环教学模式,如利用直播连麦开展“出境记者模拟报道”、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融合新闻作品创作”,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强化师生、生生间的深度互动。

针对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学院提出“小班化分组教学”改革方向。在《非线性编辑与实践》《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实践类课程中,打破以往大班授课模式,将学生以5-8人划分为小组,每组配备专属指导教师,围绕具体项目开展“手把手”教学。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能力差异定制指导方案,从软件操作技巧到作品创意优化全程跟进,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让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为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课堂专注度,学院还推出“课堂笔记强化计划”与“抬头率提升行动”。一方面,教师通过设计“重点知识清单”“笔记模板”引导学生科学记录课堂内容,并定期开展笔记展示与点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增加课堂提问、趣味互动游戏、实时答题竞赛等环节,减少学生“低头刷手机”现象,让学生重新聚焦课堂,提升学习效率。

此外,学院以“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为目标,建立教学质量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定期开展督导听课、学生满意度调查、同行评议等活动,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教师培训、评优评先挂钩。同时,学院开设“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邀请校内外教学专家围绕“AI技术融入课程教学”“高阶性课堂设计”等主题开展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推动每一门课程都向“金课”标准迈进。

此次教学改革系列举措,既是国际传媒学院对督导工作成果的深化运用,也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实践。下一步,学院将持续跟踪改革成效,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为培养适应传媒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坚实的教学保障。

一审:林永红 二审:王新龙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