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传媒学院教学战场上,有这样一位“特殊战士”:她穿梭于国际传媒学院的各个教室,用专注的目光捕捉课堂细节,用专业的视角审视教学质量,用真诚的建议助力年轻教师成长。她,就是国际传媒学院教学督导徐一林。从开学到年末,他以“银铃”般敏锐的观察与温暖的关怀,为学院教学质量保驾护航,成为了师生心中当之无愧的“教学护航人”。
深耕课堂:做教学质量的“把关人”
“教学督导不是‘挑刺者’,而是‘同行者’。”这是徐一林常挂在嘴边的话。整个学期,他围绕学校与学院的教学要求,将目光聚焦于国际传媒学院的年轻教师群体,从《中外新闻传播史》到《融合新闻学》,从《数字图像处理》到《东盟媒体概论》,14位教师的课程表上,都留下了他的听课记录。
走进李雪晴老师的《中外新闻传播史》课堂,徐一林看到的是精心设计的课件、富有深度的提问——“新闻传播在国际交流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不仅引导学生思考专业价值,更巧妙融入了正确价值观教育,他当即在听课笔记上写下“进步显著,思政融入自然”;农利翔老师讲解《全媒体新闻采访》中的“深度报道”时,深入浅出的原理剖析、贴合实际的例文解读,再到对学生作品细致入微的点评,让他忍不住点头称赞“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指导精准有效”;而马倩老师在《融合新闻学》课堂上脱稿讲解定义原理、结合历史与现实分析专业问题的场景,更让他看到了年轻教师的专业积淀与教学自信。
每一次听课,徐一林都带着“发现亮点、解决问题”的初心。他不仅记录教师的教学优点,更关注课堂中的细节:当看到廖守欢老师利用“UMU”平台动态评价学生作业、灵活解读“新闻舆论”知识点时,他在总结中特别标注“教学方法创新,互动性强”;当发现少数教师在原理课程中存在“照本宣科”、案例陈旧过多的问题时,他也会及时记录,为后续提出改进建议留存依据。
精准把脉:做师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而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教学效果的‘晴雨表’。”在关注教师教学的同时,徐一林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课堂表现纳入督导视野。
他欣喜地看到,在《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中,学生们专注操作、积极动手,展现出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环节,大多数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热情高涨。但同时,他也注意到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部分班级存在迟到现象,少数学生对理论课程兴趣不高,课堂笔记记录情况不佳。“学生的学习动力需要教师引导,也需要学院共同关注。”为此,他在督导小结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与学习动力激发。
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徐一林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深知,年轻教师是学院教学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速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听课过程中,他发现部分年轻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上仍有提升空间。于是,他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督导观察,整理出详细的改进建议:建议教师多采用案例教学、互动讨论等形式,避免“满堂灌”;提醒教师及时更新案例库,确保教学内容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接轨。
建言献策:做教学发展的“推动者”
“督导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期末,徐一林结合整个学期的听课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他建议学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年轻教师开展教学总结与培训,帮助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鼓励他们大胆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针对部分教室电脑设施陈旧、课件文字模糊不清的问题,他呼吁学校尽快改善教学硬件设施,为师生创造更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这些建议,既是徐一林对整个学期教学督导工作的总结,更是他对国际传媒学院教学发展的深切期盼。如今,在他的推动下,学院已开始筹备年轻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活动,教学硬件设施更新也被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清单。
银铃声声,映照着教坛的初心;督导之路,承载着育人的使命。徐一林用自己的专业与坚守,为国际传媒学院的教学质量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也为年轻教师的成长点亮了一盏“明灯”。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这位“银铃督导”将继续前行,用爱与责任守护每一堂课,用智慧与经验助力每一位师生成长。